白杨礼赞读后感

时间:2024-10-07 11:20:08
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杨礼赞读后感1

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可是。最终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比较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

(1)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相反的,那些像白杨树的人也不会鄙视白杨树,相反的还会羡慕,甚至还期望得到楠木,只是本事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长,但它长得结实、实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它虽长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况且它有着像爱因斯坦般的本质:长得不快,但它长得充实无虚,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贵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杨树有外在的美,但内不充实,木质较之楠木还极为疏松,不实在!所以,如果说楠木不比白杨树,我是不怎赞成的。

可是,楠木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它不易生长,且不普遍;但白杨树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为它木质松、好成活。但总的来讲,它们也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在这也不好多说谁对谁错,呵呵~这不正贴合“各有所长、人各有思”吗?

不好意思!矛老先生!小生无冒犯之意!发此小论,实属班门弄斧,献丑!如有冒犯,敬请海量包含!

白杨礼赞读后感2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使读者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从中我感觉我们就应该向白杨树一样,学习它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就像汶川大地震时,英勇的战士,美丽的白衣天使,还有那些自愿参加救援的人和全国上下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人,他们就像白杨树一样,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白杨树从来都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树的样貌虽然不美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枝丫,但是它却有着美丽的内心,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在西北那个险峻的环境中,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信念,扎下了根.在西北,它很普遍,也许不受人们的重视,但是它不在乎这些,它依旧保持着自己良好的心态,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不应该退缩,应该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地直面困难,愈挫愈勇,在不断的困难与挫折中成长!今天我们的职业是老师,读到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也要发扬白杨树的精神,任劳任怨的干好本职工作,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不能辜负先辈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时代,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白杨礼赞读后感3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是我初二学过,它是最给我鼓舞的一篇文章,茅盾先生描写的“白杨礼赞”,会使你懂得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你的敬意,让你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让你体验人生,有所感悟。

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从文章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都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扣,对抗着西北风。这显然是在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同时也象征着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这种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是: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的盘族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笑,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途斜出”之*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健康,再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完全或毫不掩饰地赞美了“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永存常青,同时也在夸赞抗日军民的精神永存。

读这篇文章*的感悟没有,唯一能触动我心弦的是白杨树那种临危不惧的精神,或许它还有更多的更好的品质,可是它这种精神是深深打动了我那孤傲的心,在那冷漠与寂静的雪地中,它昂首挺胸,迎接着风雪,而那些被人们赞美的花心,树心早不知跑哪儿去,只有它——白杨树依然傲立在那里,成长,你觉得有点单调,可在那雪白地后地上有点绿意不教人惊奇吗?

当我读到白杨树挺立在雪地中,我就在想:它是在骄傲它是棵白杨树,当它昂首吃立时,教会了我知前坚强不够,我要像白杨树一样正直生活,那条条光线,颗颗水珠,给予了他美丽,纯洁的心灵,那熊熊火阳,皑皑风雪,铸就了他丰年的品格,在它的身上,意志,力量和理想紧紧地紧紧地融合。

难道它不值得我们歌颂、不值得我们骄傲吗?我要是一棵白杨树的好啊!那么我将属于人民、属于历史,让整个世界都作为我们共同的家园。

感悟白杨树、它值得你去感悟。

白杨礼赞读后感4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不平凡的,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一种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中提到,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它象征着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是呀,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多少战士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光荣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向敌机枪射孔扑去,最后战友们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抗 ……此处隐藏4197个字……愿长醉不复醒”;有人“真想再活五百年”……人哪,真是不同!

但我奉劝人们还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睁大我们的双眼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更何况万物确都有其美的一面:有人从臭椿树上看出其实用的特点;有人从铺路石身上读出其默默奉献的品质;有人从绿叶身上看到了高贵的灵魂;甚至有人从凶残者身上发现有时他还有一丝的良善;有人从狭隘者身上有时也能感受到他宽容的一面。蚂蚁虽微小,但它身上却也蕴藏着伟大的力量。

上帝给了我们一颗会思想的头脑,并赐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上帝将我们看做天使,我们就要用天使的眼睛去发现、寻找真善美,用智慧的头脑接受这一切的美好。

人间自有真善美,思辨发现是关键。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潭映晓月、梨花带雨。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有海纳百川的雅量,自然就有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大肚青蛙变成英俊王子、灰姑娘变成高贵皇后的故事。

美的真谛在于包容,在于接纳。善于思辨、发现是本文构思的亮点。小作者从生命的思辨出发得出:“七色中缺了哪一样,都构不成彩虹,五味中少了哪一种,都烹不出佳肴。用透明的眼光看世界,万物仍旧纯洁;用博爱的心灵品社会,人间依然美好。”

白杨礼赞读后感11

初中时曾拜读过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文中那精致、干练的笔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茅盾先生以树为寓,讴歌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先烈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

参加了几年水电建设,耳闻目染感触颇多,总想学先生以物喻意,抒发点什么。读过《爱莲说》,莲是花中君子,虽出淤泥而不染,但觉得清纯些;也看过《菊颂》,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赞颂的力量。而唯有先生笔下的白杨才最能体现新一代水电人的精神。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挠,哪里艰苦哪里生根、哪里贫瘠哪里发芽,不在乎气候、不考虑环境,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成片成排的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水电人最真实的写照吗?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午夜.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电人正是不畏风霜、不俱骄阳、不顾个人辛劳、不计个人得失、毫无怨言、夜以继日,为加速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也许有人会说:你把水电人讲得太崇高、太伟大了吧!但是我想说:不,事实就是这样。我想赞颂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水电人有一句自编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有调侃之意,但祖国大地众多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电人子承传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结果吗?那一座座电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杨那样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国的山水之间吗?正是有了这群水电人,正是有了这种朴质、团结、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为祖国水电事业作出非凡贡献、铸出新的辉煌的力量!

白杨精神是水电人的灵魂!

我们要继承这种品质,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

我赞美白杨,它努力向上,就像水电人挺起刚毅的脊梁。

我更要赞美水电人,他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他们是新时期经济建设者的榜样!

白杨礼赞读后感12

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因为那个年龄对文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对记叙文的理解,尽管老师费劲心思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讲解的惟妙惟肖,我依然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如今,借着系统开展“白杨精神”大讨论的活动,我又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我生在西北,长在西北,在西北高原的土地上最常见的就是白杨树,他们挺拔坚强的屹立在这片贫瘠却沉淀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西北的人们喜欢白杨树那坚强和不屈服的性格。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仅仅几句话就把白杨树的外貌和精神概括的无与伦比。白杨树表现出的这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致,这种高迈的气概,坚韧的品质、挺拔的意志力和昂藏不弯的气节,在风雨中抖觫着坚锐的铠甲,浑身的胆气和临风的气度,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感到振奋。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汩汩流淌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重新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不已。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有时脚下落满了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白杨树依然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白杨礼赞读后感13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他历任了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他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礼赞》。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

作者用“刹那间”和“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

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最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我们学生也要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努力向上,不屈不挠坚强的性格。

《白杨礼赞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