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之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由孩子们咏花引入课题,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咏就是花儿的歌唱。]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读自悟,自己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课文时会更积极。]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学生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对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读后的感受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再结合原文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查字典,“咏”什么意思?(歌唱)
3、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静静的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
1、录音示范读。
2、听之后有什么感受?
3、谁愿意代替花“唱唱”这首歌?(知名分段读)
4、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生生互相
三、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语言交流、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吟诵一首诗词)
(在说到“我是一句话”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第4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
四、朗读背诵课文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之后
1、课下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更多信息,进行知识扩展。
2、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当堂仿写一段。进行交流。
3、读一读日积月累中“读一读”中的词语。
4、练笔:通过这首散文诗我们不但感受到花是美丽的,更体会到了花的崇高理想与追求,其实大地万物还有很多东西也有着崇高的气节,你愿意像作者一样为它们作词歌唱吗?(学生进行练笔)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