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4-06 19:55:22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5篇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学生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怨与祭上半部不同;魁、虑:半包围结构;裹:上中下结构。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抱怨:埋怨。

忧虑:忧愁担心。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三、学生汇报

1、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

⑴ 学生试着说,教师可补充: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⑵ 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2、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⑴ 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②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③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⑵ 学生朗读、交流。

⑶ 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⑷ 再练习朗读。

3、分析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⑴ 学生朗读课文。

⑵ 教师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⑶ 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⑷ 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此处隐藏3249个字……

例:他编成了药物书。

他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他编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

(1)李时珍是药物学家。

(2)李时珍走遍了名山。

2、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记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生地读课文,注意药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④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这样做有什么危险?

⑤李时珍为什么要请教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

⑥读这段后你有何体会?

⑦分层,概括层意。

⑧出示投影(书中画面)学生描绘。

⑨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2)交流学习第6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说李时珍“终于”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3)交流学习第7自然段。齐读。

思考:为什么《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

(三)总结全文。

讨论:

1、课文第7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那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四)课堂练习。

1、选择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对的打“”

(1)那时候,行(xíng

háng)医是受人鄙视的行(xíng

háng)业。

(2)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chóng

zhòng)新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书。

(3)李时珍在给病人看病时,特别注意积累(lèi

lěi)经验。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1)李时珍是伟大的()和()。

(2)李时珍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3)李时珍整整花了(),终于编写了一部()的药物书——《》。

七、板书设计

立志学医

11

李时珍

编写原因

积累经验

编书

编写准备

亲自采药

写出巨著

虚心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⑴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⑵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⑶ 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⑷ 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⑴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⑶ 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⑴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⑵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⑶ 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⑷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⑸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课后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