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8 04:52:10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山中避雨扫兴

女孩心境苦闷

山中避雨借琴抚慰欢喜

我拉众唱兴奋

还琴辞别难舍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