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8 17:46:18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教学设计1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近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此处隐藏23299个字……雨,天降甘霖,那就大声的叫吧、喊吧!

②“仰起头,张大嘴巴,吃天空的水”

③大人们也加入到洗澡的行列中来,特别是女人们也来洗澡,可想而知,人们多么缺水。

①在这个严重缺水的村庄里,痛痛快快地洗澡是件奢望的事,盼了整整半年,终于下雨啦,大家可以洗上一回澡了,——(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②已经一年没有洗澡了,我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润,现在终于下雨啦——(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③骄阳似火,土地龟裂,男女老少饱受干燥和炎热的煎熬,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现在终于下雨啦——(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4、小结写法:

同学们,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写作方法生动地写了村里人用雨水洗澡的痛快。

(二)炎夏“淋浴”

1.在严重缺水的地方,这样的雨天能痛快洗澡的机会是极其难得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都盼望母亲把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2.(出示图)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画出能表现作者“淋浴”时感到舒服的语句。

4.交流汇报:

预设:

① “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②“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理解“滑过”

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这里的三个“滑过”能不能换成“流过”?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体会,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交流。

(交流用“滑过”的妙处)

评:三个“滑过”用得如此精妙,尤其是这个排比的句式,像慢镜头一样,让我感受到了夏日冲凉多么舒服,多么清凉!带着刚才的体会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③“在水的滑动中……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评:就请你们把自己当作四兄弟中的一个,用心读读这段文字。(生读)指名一人读

多舒服啊,将要被晒干的我们,冲凉时不仅是身体舒服,连心里都舒服极了,谁再来试试,把这种非常美妙的感觉读出来。(配乐朗读)

毛孔、细胞、肌肤,都在享受水的滋润,所有的女生让我们把这种前所未有、酣畅淋漓的感觉,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 (女生齐读)

5.“淋浴”完了,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请同学们关注这两个字眼,联系前文,说说从这两个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C、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同学们,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会笑着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6.小结写法

同学们,作者在写这两件事的时候,写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写人物的行动,后者是描写人物的感受。(板书)

(三)呼应两个“中心”

课文的2——6自然段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地描述出来了,可是村子里更多的是没水的日子,(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最珍贵的东西。)

既然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的更多的是苦,作者为什么不着力描写缺水的“苦”,而要着重写“乐”呢?

2.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长期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1.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 因为缺少,才更显得珍贵,才更觉得拥有时的快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饿水的远不止这一村人,也不仅仅是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

(出示图片: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大家都知道自去年7月份至今,我国的西南地区也正遭受着严重的干旱。

在这里,人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

2.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的出你们都被震撼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刚刚看到的西南地区干旱的图片、资料,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那里的缺水之苦。(音乐起,学生自由写)

3.交流,评价(从行动和感受两个方面来评价)

4.同学们不仅写得好,说得更好。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xx年正式启动,它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5.此时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感慨万千,或者很想呼吁些什么,让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或感受,也可以设计一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谁来说说你心中真切地感受?生交流。

大家谈得都很好,老师也想说:“有水莫忘缺水时,不要一时痛快,痛苦一辈子。让我们一起珍惜水资源。”

作业设计:

1.小调查:你的家庭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习惯?自己设计一些有关节水的小妙招。

,网上同题研究《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2.把自己课堂上设计的公益广告进行装饰后张贴到自己居住的小区,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

3.持续关注西南地区旱灾的情况,利用晨会课在班上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乐 反衬 苦

雨天“洗澡” 痛快 行动

炎夏“淋浴” 舒服 感受

教后反思:

《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缺水的小山村的故事,诉说了村里人们对水的渴望。这种缺水的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很难感悟的。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联系语言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

整篇文章作者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两件乐事:雨天“洗澡”的痛快和炎夏“淋浴”的舒服,课上我首先让学生去抓住第二自然的的关键动词品味“洗澡”的痛快,并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那份痛快。三到六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淋浴”时的感受。最后用直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抒发,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写一写缺水之苦。

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太浅显。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问你能想象那份欢乐,那份痛快吗?身处细雨纷飞的江南孩子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雪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

《《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