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6 10:31:1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文本简介: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的描写云南歌会风俗的经典散文。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读来让人倍受鼓舞。

著名作家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先生在《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徒。”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 ……此处隐藏28333个字……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踩高跷)这些都是我们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4

前言:

语文的元素何其多兮,语文的内涵何其博兮。

一堂语文课,在执教者眼里,总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承载语文学科的元素和内涵,而一篇精美的,久经历史洗礼的语文课文,无疑又为这一课堂理想提供了多种的可能和方向。

《云南的歌会》就是这样一篇内涵丰厚的美文。

手捧这样的一篇美文,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品味呢?我选择了“风俗文化”,用“风俗文化”作为课堂的切入口,用“风俗文化”统领、涵盖、贯穿全课,用“风俗文化”激发课堂的语文情趣,就将这作为本堂课最核心的一项设计。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学习本文进行场景描写时,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文章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法。

教学构想:

1、从以上设置的目标可看出,本堂课学生感受的东西可能比认知的东西要多。那么本堂课究竟想要收获些什么呢?那就是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和语文课堂的人文情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化情趣的浸润中得以潜移默化。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努力追求的。

2、用语文活动贯穿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中,感受文本,品味语文,以体现“动感课堂”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 引入“文化”

1、师生话谈“民族标志”。

2、师生欣赏视频,由“民族标志”猜测“民族名称”。

3、师生走进云南,引出课题。

二、第二板块 品味“文化”

1、读一读,整体感受云南的天地给你的第一印象。请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表达你的第一感受。

2、想一想,云南的大地上,处处都有歌声,作者对歌声的描绘也是贯穿文章始终,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重复,厌烦,相反,我们却觉得一路下来新鲜不断,稀奇不断,这原因何在呢?

3、品一品,云南的妹子怎么样?

赏一赏,云南的风光属第几?

悟一悟,云南的妹子、云南的风光与云南的歌会有什么联系?

三、第三板块 演绎“文化”

1、能有这一趟美丽的文化之旅、风情游,得感谢文化大师沈从文,简介沈从文。

2、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化使者,根据课文内容,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的旅游产品:“云南风情X日游”;模拟一位当地“赶马小子”或“赶马小女孩”,展示一下美妙异常的“云南风情”。

四、第四板块 比较探究“文化”

1、对比课文第⑤段内容与港台演唱会的视频。

2、出示探究话题:

①对比云南的歌会与港台的演唱会,二者有什么异同点?

②面对某个明星火热的演唱会和古老的云南歌会,你能为云南的歌会说几句公道话吗?

五、第五板块 课外搜寻“文化”

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文化现象,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发掘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美丽的云南

山野对歌——人物美(点)

山路漫歌——风光美(渲染)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56个民族》歌曲引入。

问:大家知道哪个省的民族最多吗?

明确:云南;52个。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展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讳(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

明确:三种。即对歌,漫歌,传歌。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是依此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4、云南歌会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兴演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本内涵。

1、画出文中写人的语句。

2、品读你画出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子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五、欣赏图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巩玺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